碳中和”横跨2021年至2022年热度依然不减,海南烁知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据最新报道了解到,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已定,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,有效手段是什么?以下参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试验结果。
研究组人员分别利用四个模型对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。分析结果表明,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存在显著差异。四种路径对核能、风能和生物能的需求,都已接近全国总资源的上限,只有太阳能资源充裕。无疑,太阳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最有利手段。
在目前可再生能源中,面对新能源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挑战电网的稳定性,集发电与储能为一身的太阳能光热发电,是可以提供可靠电力和灵活调节特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。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相对其他能源,发展受到的限制较小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也指出,可以通过推广分布式太阳能系统来部分解决能源输送的问题。比如在解决城市和农村能源产量和需求不平衡问题时,可以在农村的农田、山坡等开阔地带安装太阳能电池板。由这些电池板产生的电量除了满足当地的电力需求,还可通过微电网被送到附近的城镇,构成分布式太阳能系统。
除了利用太阳能,也要发挥地区优势,比如在沿海城市可大规模提升陆上风能、海上风能的能源效益,在这些地区,风能可成为分布式太阳能系统的重要“辅助”能源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到2050年碳中和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要增加到77%,而化石燃料占比需下降到23%,而这23%的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温室气体,也需要有大量的碳汇(如陆地海洋碳汇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)来抵消。而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,绿色植被生产力旺盛,通过科学管理措施,应不断维持和增强绿色植被这一巨大的碳汇功能。
在2030年碳达峰后,化石燃料将从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位变成次位,取而代之的将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。而这一巨变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巨大变革。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,“碳达峰”将会意味着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粗放进一步走向精细;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,走向“低碳绿色”,由资源驱动转变为由科技驱动,社会也将进一步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。
“碳中和”不仅仅是国家大力向前发展战略,更应向下兼容群体,推及全民,融入日常生活,共同推进“碳中和”目标集体实现并应用,海南烁知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将探讨产品技术应用,推进“脱碳”场景。
关键词:太阳能,碳汇,碳中和,烁知,海南烁知,烁知网络
上一篇: 能源保供丝毫不能放松